|
TOC与MRP II、JIT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经济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企业管理方式。但作为生产组织管理领域当今最流行的先进管理思想与方式,三者又有其相通之处。本文将深入到运用背景、运用准则、管理手段等多层面多角度,对TOC、MRP II、JIT进行比较研究。
7 G& O# K7 m. u. G一、运用背景比较
, M, H B0 s. {5 zMRP II的核心MRP的思想在四、五十年代即已产生,随着六、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应用。其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直至形成MRP II体系,现阶段又继续融合了其他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向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发展。MRP II根植于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寻求最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以保证企业经济、有效地运行。6 h, L( d* q3 A. U% ]- E
二战以后,日本汽车工业开始起步,但当时主流的生产模式是以美国福特制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面临需求不足与技术落后等严重困难,加上战后日本国内的资金严重不足,难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达到有竞争力的规模。因此,丰田汽车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JIT生产方式。它的核心是力求消除一切浪费,体现了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思想。+ D. o6 a+ _$ u: x
而TOC从OP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90年代逐渐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体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地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有必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紧要的环节上去,强调决策沟通与团体协作,体现了“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管理思想。具体如表1所示。0 U- r8 d6 j: _
3 {' p8 a m. |: F7 i, P
二、运用准则比较" V# z1 k; V7 p4 d6 e9 L
TOC与MRP II、JIT源于不同的背景,因而有着不同的管理目标与追求,即其实际管理运用的准则不同,如表2所示。4 u7 E5 m- m& W2 i, ]0 a
, m1 f9 q1 }, E$ H* E$ s
三、管理手段的比较 R" |- _' N7 i1 M
出于不同的管理思想,TOC与MRP II、JIT在具体的管理手段上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几乎涉及到企业经营规划、业务运作、决策方式以及持续改进管理等企业运作管理的方方面面。表3把重点放在企业的生产制造体系来进行了三者的比较。! s# K" P8 U) c$ }4 X3 Z
8 |$ H! P: |/ F( u- Q* O
四、TOC与MRP II、JIT结合使用的必要性6 ~$ y, Q2 E' @& i$ L$ ]( A
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管理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未摆脱旧的管理模式与落后的管理手段。具体表现在:
$ |* Z# T) v5 f$ }; {1.企业内部 2 z" `8 `, z5 t2 _ {) R U! O1 n
企业生产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普遍具有大量生产模式下的大企业病,即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
* P3 d: ?' @; a! g- b a1 ^企业计划决策的速度慢,影响了企业的应变速度;企业内信息传输缓慢,沟通不及时;
: o* c" ` F0 a+ X: A以高库存量保证连续生产,难以降低成本;
; z, f( g5 u' ^2 D! f7 f6 l) B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5 ^# ^5 }% D8 V$ q$ p0 B
2.企业外部 5 M! M) k x1 X5 J. a5 y! t* S
没有完全形成企业之间规范的业务往来关系,企业之间的往来(如合同执行、付款等)缺乏严格的管理;
# _3 s8 o) T) I! y企业间无明确且真正密切的合作关系,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往往缺乏协作精神; 9 g$ }! H3 F; ?- ^% d* U
生产尚不成熟,供应的及时性往往得不到保证。
; f- Q9 S C; k7 H' k: u, N从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目前的生产管理水平难以通过一些小的、局部的改良而全面提高。逐步变更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使新型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引进并组织实施先进的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 F4 b0 O/ c0 A$ n7 R$ \) X
TOC与MRP II、JIT之间虽有显著的区别,但本质上都内涵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对我国企业可以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正确对待并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一条结合发展、互通有无的道路,对改进我国大批企业的管理,将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其中,MRP II与JIT较早引入我国,在企业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各自的一些不适用之处,具体表现在:$ G* \5 F6 ]0 |% R: c/ I. I
(1)MRP II要真正发挥企业的最大效能,仍存在一些局限。
0 h0 {7 c- E1 ^. oMRP II系统虽然是根据生产线上的能力制定计划的,但能力平衡时必然有一定的误差,为了应付企业能力中的不确定因素,必须在提前期等指标上留有一定的宽裕度,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浪费,这就使MRP II招致了一些“期”的批评。
4 i3 K7 b) C( I人员附属于生产线,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 x) D9 M; T/ R8 R重视事前计划,现场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易使管理人员产生惰性,不利于持续不断地改善管理。 $ h! W( I% L* `( ~. s8 c* z+ O
(2)JIT在生产管理中追求消灭一切浪费,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难以全面实现。& e; Q- l/ f- Q, x- ^- M9 |: L3 j. ~
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都有较大的波动与不确定性,难以直接面对客户组织生产。
/ A. k1 A9 k, O' i市场对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难以真正准时、有效,整个系统实施看板管理较为困难。
9 g+ v& \0 s0 Z* s所以,在引入TOC这一管理理论与技术时,注意借鉴MRP II、JIT应用中出现的历史问题,结合企业具体实际,三者互通有无,对于企业健康、有序地提高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MRP II与TOC结合的系统可以考虑在企业级的生产计划中应用MRP II,计划周期可以为周,车间级的作业计划由TOC中的DBR来完成,计划周期可以为天,对重点控制的环节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两者的结合在于,BOM、工序描述、资源能力等数据的共享和沟通。由于国内这样的案例比较缺乏,所以互相结合的具体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不断摸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